群眾利益無小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堅持把學習黨史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聚焦民生痛點難點,打通服務堵點斷點,用一場場生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創新“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保障民心工程
“真心感謝市生態環境局同志們的幫助。”地鐵11號線項目公司負責人說,地鐵建設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出行工程,一個站點的建設進度延誤將影響整條11號線的通車運行。正是市生態環境局的幫扶指導和嚴格監管,才保障了工程的用地安全、市民的出行安全和周邊群眾的居住安全。
天津地鐵11號線一期工程PPP項目是天津市政府傾力打造的一項重點民心工程,投資規模大、社會關注度高。然而這樣一項焦點工程,今年來卻遭遇了不少“煩心事”。原來,按照規定,地鐵場站在建設過程中如遇污染地塊,應暫停施工并待相關污染土壤修復完成后方可再次啟動。而地鐵11號線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就遭遇到了這種困境,工程進度受阻。
得知這一情況后,由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土壤處牽頭組織的工作團隊立即與項目方取得聯系,主動上門開展服務,并多次赴污染地塊現場調研。為全力保障地鐵施工進度,工作團隊探索創新“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新模式,以影響施工進度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問題為導向,從法律要求、環境風險防范等各環節給予技術服務,在總體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指導責任單位結合修復方案制定保護性地鐵施工專項方案,做到修復與施工同步謀劃同步推進,確保各環節環境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風險可控,切實解決了地鐵施工面臨的工期進度問題。
從“屋內解答問題”轉為“現場解決問題”
“在線監測設備的問題一解決,垃圾焚燒爐馬上就能投運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中節能(天津)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環保負責人緊緊握著劉佳泓的手激動地說,“沒想到你們來得這么快,解答這么清楚。”
日前,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多次接到企業來電,咨詢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安裝和運行維護問題。原來,全市一批新建設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入集中調試期,而在線監測設備的安裝及穩定運行,成為決定發電廠能否及時投運的關鍵。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監測中心當即成立一個現場幫扶小組,主動從“在屋內解答問題”轉為“到現場解決問題”,幫助企業提早規范投運。劉佳泓便是這個現場幫扶小組中的一員,幫扶小組成立以來,已累計現場幫扶企業80余家,提出改進意見500余條。
此外,針對企業如何對在線監測異常數據進行標記、排放量異常數據如何剔除、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丟失等問題,監測中心創新推行“一對一包區到人”工作模式,挑選業務骨干,包區到人,一對一配備技術人員,點對點治理“疑難雜癥”。目前通過線上、線下等途徑,已累計解答各類問題1300余條。